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影展 | 观影笔记①:邵志华·何海燕·彭珊·马孔多的呢喃·吴文光

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3-05-07

母亲影展,“草场地工作站"作者及研究者策划的独立影展。


影展团队:章梦奇、戴旭、胡涛、高昂、张盾、刘晓倩、郭旭宏、俞爽、刘通、李新月、郭一骄、郑忞、庄炜


2023年,特别邀请了「母亲影展2022」入围作者梁丑娃和王凯加入选片与策展。


影展为线上:腾讯会议(4084685267)


为期:3月18日-5月14日,持续9个周末(27个夜晚)

放映:9个单元38部片子+焦点单元“妈妈拍片”8部妈妈作品,共46部片子

论坛:6场嘉宾论坛+4场番外谈(策展人与作者谈)

放映及所有活动免费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五花肉的滋味》:邵志华 · 何海燕 · 彭珊 · 马孔多的呢喃 · 吴文光


一副面孔具有丰富的可读性



文:邵志华 

看完这部片子很震撼,草写了一点观后感受,以向作者致敬!

第一次觉得一副面孔是那样具有丰富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是源于片子当中与作者相关联的各个维度的讯息建构起的。

作者五花肉就像一位日复一日通宵达旦,最终被灯光照透了身躯艰辛写作的文本创作者。而我就像她的读者,我读到了她创作过程当中的艰辛与不易。也读到了这部厚重文本的主题——儿子(戴旭)。在此向作者五花肉致敬!

其次,不知为何片子当中表达细腻、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独白的作者与放映后互动时不太善于表达的憨厚特质形成巨大反差……无论是后期剪辑协助也好,还是素材有再造的痕迹也罢,终究是为观众呈现了一位丰富、而又令人敬畏的母亲面孔。或许这一点应该就是“母亲拍片”的最大价值。因为,似乎有太多太多平凡而又内容丰富的母亲故事需要通过这种途径被人所了解。当然,不只是为了解而了解,而是为了看到更多昭示着人的精彩而又伟大的不为人知且质地醇厚的面孔。

让人共情的《五花肉的滋味》



文:何海燕 

昨天看了五花肉妈妈的纪录片作品《五花肉的滋味》,我就特别想写点东西来记录一下我的感受。这是一部特别朴素的纪录片,说技法,真的,一点都没有,没有大景、远景、特写,镜头剪接也没有成组的概念,但是为什么内容如此抓人?

片子的作者是一个53岁的妈妈,她通过拍摄、讲述家里物件的故事,来拉近和儿子的距离,增加交流。片子的节奏很缓慢,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内容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现在的内容剪辑节奏都特别快,内容也特别满,甚至是溢出来,喋喋不休,生怕观众跑了,大量地堆砌内容,慌慌张张,这份“生怕”背后,是浮躁,是慌张,是缺乏自信。

但是《五花肉的滋味》这部片子,非常从容,不慌不忙。我想,这从容的节奏和她的人生经历与拍摄目的有很大的关系。她拍这些素材,目的很纯粹,就是增强和儿子的交流。她对儿子的思念,通过摄像机这个媒介,记录、传达,我感受到的是五花肉妈妈对儿子满满的思念、爱和关怀,她在向儿子传达爱的讯息:儿子,我现在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在外好好工作,妈妈会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当然,她也不全是报喜不报忧,当她失眠难过的时候,也会记录,这份坦然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的灵魂,是一个完整、真实、鲜活的生命。她直面自己的过去,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这份真诚,实在是打动人心。

反观现在我们看到的影视剧、电影作品,大多数都加了很强的滤镜。比如霸道总裁爱上你这类爱情剧,男女主角如何谈甜甜的恋爱,灰姑娘遇到了白马王子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或者一个穷小子如何白手起家成为富豪的励志创业故事。一个时代的影视文学作品,其实能够映射出这个时代人群的心理特征,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满足的,总会借助一些载体来满足我们的精神需要。结婚率、生育率持续走低的时代,那些影视作品里的明星们谈着甜甜的恋爱,这背后说明了什么?

现代社会的人们压力很大,一周疲惫的工作后,看看惊险刺激的大片释放压力,或者看看那些帅哥美女上演些浪漫的桥段,来弥补一下现实生活的缺失,大多数其实都是在满足观众的幻想,或者麻痹,安慰剂?而这对我们人生中面临的困境真的有帮助吗?

我始终坚信一点,人的一生,该经历的要去经历,该解决的困难要去解决,我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问题和挑战,困境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今天靠幸运躲过的坑,明天靠实力睬进去。当我们不再逃避直面困难,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会真正往前走。

如果说那些大片是狂风暴雨,那么纪录片,我觉得是暖阳,它能帮助我们慢慢打开自己的内心,去看到更加真实的生活。直面生活里的那些酸甜苦辣咸,其实也没什么。逃避确实能够短暂摆脱痛苦,幻想得到满足,精神获得抚慰,回到现实生活中,又日复一日地过着漫无目的的生活,这样的日子长了,心也就上了枷锁,麻木了。相反,看看真实的生活,共情一下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感受一下生活的慢节奏,内心反而能够获得治愈。我们不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也不是永葆青春的帅哥美女,不再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苦恼,开始放过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普通。我们不是完美的人,也会犯错,犯错也并不可怕,在犯错中成长,脚踏实地的生活,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今年比明年进步一点点,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即使缓慢,也是踏实的。这是纪录片带给我的滋养,她教我做一个真实的人,希望这份滋养也能传递给你,打开自己的内心,在滚滚红尘中,尽情享受这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化生活沉重为诗意



文:彭珊 

戴旭妈妈的作品中,总有些被诚实记录的弥足珍贵的日常主流生活镜头,这些与时代密切相关的主流生活镜头,又容易被我们漫不经心遗忘或矫饰。但是这些珍贵的镜头,又只是作品中的点缀,没有盖过片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戴旭妈妈对自己私人感情的表达和记录。

看戴旭妈妈的作品,我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作者选择用影像而不是文学表达感情,因为她用影像表达得恰如其分。

私影像带有强烈的个人气质,片如其人,戴旭妈妈作为作者,本身有一种拥抱生活、化生活沉重为诗意和深情的纯真勇气。

一位与孩子相依为命又独立成长的妈妈



文:马孔多的呢喃 

如何分辨一个中国人来自哪里?最快捷也是最难的方式是从方言里辨认,五花肉阿姨无疑是重庆方言最好的代表,在我对重庆人的认识中,乐观,开朗是显眼的标签,在看完五花肉阿姨的影片后更加深化了这一"刻板印象".如果说生活就象一道菜,阿姨将自己比做五花肉,在人生这道菜尚未熄火之前,它不仅仅有切肤之痛的煎熬,还有酸甜苦辣咸,让如我一般的"孩子"们看到了母亲在我们面前展示的为母则钢的背后是一曲嘹亮的对命运奏响的冲锋号,阿姨说这就是留给孩子的东西,一种与孩子相依为命互相依偎又独立成长的妈妈是我最感动的地方。

五花肉的滋味→生活的滋味



文:吴文光 

昨晚母亲影展开幕,戴旭妈妈张映玲的片子《五花肉的滋味》作为开幕片打头。80分钟片子,大部分画面是一张脸(作者本人)出现画面中,更多时是对着家里(儿子小时照片冰箱沙发梳妆台墙上儿子上学时各种奖状等)一通碎碎念,一个个与这些物件有关的故事从千头万绪中扯出来。

这些故事都环绕着:一个女性,生长重庆一村子,读过小学,15、6岁重庆打工,20岁左右到云南个旧,经人介绍,成为一个人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成为母亲。第九年,丈夫心梗亡,独自抚养教育儿子成年,上大学,毕业后工作外地,分隔两地。这一年作者53岁,独自生活在个旧,有一份社区工作,每月工资300元。馋五花肉难以如愿,故取网名“我爱五花肉”。

片子取名《五花肉的滋味》由此而来。片子看完后,读出其中意味,这不就是“生活的滋味”嘛。一部让人百感交集的片子,一部让人联想自身的片子。我们都是生活中人,我们各有自己的“生活的滋味”。从这点来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只有切身感受被细细咀嚼然后归于——无论日子多么的不容易,也还是要追寻快乐。

你可以从一个所谓幸福者的位置推断这是悲伤者的“苦中作乐”或“强作欢颜”,但别忘了,快乐不就是在一片悲伤的土地里种植而生的。

这部片子如果全片均局限在作者家中世界个人私事中,我依然觉得无不可,为什么不可以呢?只要做到极致极端,我们依然可以强烈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存在。不过作者的镜头还是走出家门,时值2022年末,也就是新冠疫情疯狂蔓延,封控管制走到崩溃前夕,作者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免不了充当“志愿者”走到第一线,查验核酸,一个人值夜班,空荡荡大街,守在帐篷,两包方便面,无数遍念叨“害怕”“恐怖”。由此,一条“公共线”与“私人线”并轨而行。确实,“五花肉/生活的滋味”有了更为广阔的维度。

这部片子让我想到还有很多,先写这些。最后一定要加上这句:作者这部80分钟片子全是用手机拍摄而成。还有,这部片子得以完成,也与作者作为8个妈妈之一参加母亲影展策展团队做的“妈妈拍片”工作坊密切相关。


母亲影展→观影笔记



海报设计:戴   旭全文编辑:章梦奇


欢迎光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